很多人都知道“二八定律”:同样的道理,卖农资的,80%以上“不真懂”或者“真不懂”或者“揣着明白装糊涂”或者“揣着糊涂装明白”!为什么这样说呢?
玉米品种,什么是真正好的品种?!
综合抗耐能力强的,种植风险低的,安全性好的品种,才是真正的好品种!——但是,真正好的,不到5%的比例!

可是,卖农资的80%以上的“只考虑他自身的利益”而去卖他代理的品种和他认为赚钱多的品种,有几个真正的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?把品种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?
更多的时候,需要种植户努力提高自己的科技素质,才能实现自己后半辈子种玉米永远——安全高产,低本高效。
你可以有任何观点,只要你能有3个以上的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。
你也可以不相信任何观点,只要你能有3个以上的论据能反驳哪个观点。
你也可以相信任何观点,只要你有3个以上的论据能支持这个观点。
如果你做不到,那你也不要做“头脑简单,只会乱喷”的喷子,慢慢来,逐步提高你的科技素养。
第一看:看株高和穗位高,可以知道玉米品种抗倒伏能力。
只有株高较矮,穗位较低的玉米品种,抗倒伏能力才最强。因为,李少昆博士,杨利华研究员,陈伟程教授,靳英杰硕士4位专家都持有相同的观点。
而且,矮秆中熟的玉米品种,不但抗倒也更加抗旱。科研结果来自《黄土高原的旱地玉米种植》一书和北京市农技站两个地方的验证。
第二看,看雄穗分枝多,分枝长且马齿型籽粒,可以知道耐高温能力。
原来大家都知道“雄穗分枝多”的玉米品种,耐高温热害能力相对好!后来,“十星科技”根据多方科研总结了马齿型或深马齿型籽粒,相对花粉颗粒大,活力强——也是相对耐高温的一个特征。
最近,山东农业大学的科研结果表明,除了“雄穗分枝多”和“马齿型或深马齿型籽粒”之外,再增加一个识别特征:雄穗分枝长见下图。
佐证这一观点的,是河南农业大学的付景博士的科研结果,中国本土多雄白轴品种比美系增产1/7左右同样的高温热害条件下的对比结果。


第三看,看品种包装袋上的抗病鉴定和风险提示,知道品种缺陷多少
玉米品种的抗病鉴定内容中,“感”和“高感”越多,你的种植风险大。
第四看,真正的好品种不是“耐密品种”,必须“耐密又耐稀”。
因为,中国人,人人都知道:“大丈夫,能屈,能伸”,这句流传几千年的古语。大家想想,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话,必定有足够的道理才能流传下来!“万物同源,触类旁通”是理性思维的一个方式,对于一个真正好的玉米品种来说:好品种,耐密,耐稀!
因为,一个真正的玉米好品种,必须“耐密植”也能“耐稀植”才行!大家想啊:某个玉米品种“只能耐密植”那就是缺陷:因为不能耐稀植品种=棒子很小(留苗再稀也长不大),根系不好(因为根系好的品种吸水吸肥能力强,抗旱抗病抗倒耐盐碱耐涝,更容易“活秆成熟”),不能活秆成熟。
请注意,中国当前种植面积最大推广时间最长的白轴玉米品种,也不是你认为的“密植品种”——因为,程相文研究员在河南鹤壁试验这个品种亩密度4000株最高产,在新疆石河子试验
第五看:看田间长势,只有“青枝绿叶,活秆成熟”的是好品种。
因为,能够“青枝绿叶,活秆成熟”的品种,证明这个品种经历了干旱、大风大雨诱发倒伏,盐碱,茎腐病,叶斑病,锈病,早衰更很多的不良胁迫而从长征,走向了胜利——如果某个品种的综合抗耐能力不强,是不可能实现“青枝绿叶,活秆成熟”的!
比如,
你家的玉米遇到干旱打蔫了,
你家的玉米湿度大而叶片“青枯了”或者“黄枯了”,
你家的玉米遇到一场风雨“都趴下了”,
你又怎么实现“青枝绿叶黄金棒”的“活秆成熟”呢?!
山东农业大学刘正博士、张吉旺博士两位博士的科研结果,黄淮海夏玉米区域,“活秆成熟”的玉米晚收获6天可以增产1/5左右!见倒数第二图。
第六看:看品种的轴色和籽粒形状,从大概率上有一个初步筛选(不是全部的判断依据)。
从大概率上来讲,中国本土白轴的品种更稳妥!见下附图,河南农业大学付景博士科研结果,同样高温热害条件下,中国本土白轴玉米品种比美系红轴增产1/7左右
另外,前面已经讲过,籽粒马齿型或深马齿型的品种,相对更稳妥一些只是概率上讲,可做为6个筛选的选项中的一个标准,不能以偏概全。
同样一块地,同时种植2个综合抗耐能力强的品种,进行白加红或者红加粉混播或者间作必须看包装上有“白加红”或“红加粉”配套品种的字样。对此,前面第一图中山东农业大学,河南农业大学,李少昆博士等很多“有识之士”都在提倡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的间作或混播。




